当前位置:首页 > 关注 > 正文内容

告别疲惫:揭开身体能量的秘密


科学领域充满未解之谜:暗物质是什么?我们为何拥有意识?宇宙中我们是否孤独?然而,在普通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或许没有哪个谜团比这个问题更令人困扰:为什么我总是感觉如此疲惫?

这绝非小题大做。近期一项涵盖32个国家的数据分析显示,高达五分之一的健康成年人正遭受着严重疲劳的困扰。持续性的疲劳感已成为人们就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普遍到医务人员甚至常用“TATT”(意指总是疲惫)这个缩写来指代它,或许也是为了节省自己的精力吧。但很多时候,医生们在排除了明显的缺乏症后,往往难以找到导致疲劳的确切医学解释,也无法提供更多有效的帮助。

尽管疲劳给我们的集体福祉带来了沉重负担,但关于“拥有精力”究竟意味着什么,医学界直到最近才开始投入更多关注。这个空白迅速被价值万亿美元的健康产业填补,各种补充剂、饮食方案和生活小妙招层出不穷,都声称能提升我们的活力。

然而,现在科学家们正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精力充沛与否的含义。研究揭示,我们对自身精力状态的感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脑对细胞可用能量的持续评估。这一发现不仅改变了我们对整体健康的看法,为治疗临床级别的疲劳开辟了潜在的新途径,也为我们每个人摆脱“电量耗尽”的感觉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令人费解的是,为何如此多看似健康的人会感到如此疲惫?毕竟,许多人(至少在西方国家)能够轻易获取远超身体所需的卡路里。如果感觉良好仅仅是“卡路里输入,能量输出”这么简单,我们理应个个都精神焕发、活力四射才对。

那么,现实为何并非如此?简而言之,我们能感受到的活力,即所谓的“主观活力”,并非像油箱上的读数那样直观。它更像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身体与大脑共同参与的估算过程:评估体内有多少可用能量,多少能量已被预定用于维持基本运转,并在此基础上猜测我们是否还有富余的能量来应对接下来的活动。

这种感觉其实是“内感受”(interoception)的一个实例。内感受指的是我们感知来自身体内部信号的能力,这些信号告诉我们身体适应外界环境的情况如何。当某些方面失衡——比如身体感觉能量不足时——这些信号就会激励我们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正如我在即将出版的《内在感觉》(Inner Sense)一书中概述的那样,对内感受的研究正在揭示,我们的感觉、情绪和动机都建立在身体与大脑之间持续不断、动态变化的对话之上。

将能量视为这样一个复杂过程的输出结果,就能解释为什么提升精力并非简单地多吃点东西,或者花购买各种时下流行的补充剂就能解决。关键在于找出这场身体-大脑对话中,究竟是哪个环节发出了“需要节省能量”的信号,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问题可能出在细胞释放能量的环节,也可能是大脑预见到即将到来的身心挑战,想要“留一手”以备不时之需。又或者,像压力或对抗感染这样的情况,正在悄悄消耗掉身体大部分的能量储备。无论原因为何,结果都是一样的——你感觉糟透了。但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对症下药。

放眼全球许多地方,“能量”是健康福祉核心的观念其实并不新鲜。数千年前创立的东方传统医学体系,就建立在能量(或称“气”)在体内顺畅流动是健康与活力关键的认知之上。相比之下,西方医学则根植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可测量的东西,并且可以通过药物或手术进行干预。那些无形的“能量流”,自然难以进入其视野。

不可否认,西方的医学方法极大地延长了人类的预期寿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就增加了三十年。但在延长我们“健康寿命”(即保持良好健康状态的年数)方面,却不那么成功。据2021年的一项估计,全球范围内,我们在健康寿命之后平均还要在较差的健康状况下度过九年。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Picard认为,现在是时候将医学研究的焦点从治疗疾病转向更深入地理解健康了。他相信,这需要更好地理解能量如何在身体内流动。“由于我们一直依赖还原论科学的工具,研究方向有所偏离:如果你无法对其进行测序,无法在显微镜下观察,或在示波器上测量,那它似乎就不是一个合适的研究对象,”他说。“我认为这种思路使我们忽略了一些可能既有用又重要的东西。”

Picard曾在遗传学家Doug Wallace的实验室接受培训,后者是研究线粒体的先驱。线粒体就像细胞的能量工厂,负责将消化食物产生的分子转化为细胞可以利用的化学能。这项研究很快揭示了一个事实:当线粒体工作效率低下时,人们就会感到昏昏欲睡、疲惫不堪。Picard抓住了这一发现,并开创了一个新领域——线粒体心理生物学,旨在探索线粒体中的能量释放与我们主观感受到的精力充沛程度之间的双向关系。他和其他研究者发现,即使在健康人群中,线粒体也可能因为多种原因而“挣扎”,其中一些原因几乎肯定与当前普遍存在的“TATT”现象有关。

令人惊讶的是,对线粒体能量生产造成最大拖累的,或许正是过量的“燃料”。能量在线粒体中是逐步释放的,通过一系列精密的生化步骤完成,这个过程不能被催促,且必须按特定顺序进行,以避免造成代谢“堵塞”。如果一次性涌入过多燃料,线粒体就不得不暂停能量释放,让细胞集中精力将多余的部分储存起来以备后用。结果,至少在短期内,我们获得的能量反而减少了,而不是增多。

高糖饮食尤其成问题。研究表明,高糖饮食会导致线粒体效率低下,使人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而非精力充沛。有趣的是,有证据表明,通过采用低碳水、高脂肪的生酮饮食来大幅减少糖分摄入,给线粒体带来“挑战”,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接下来是压力,无论是情绪上的压力,还是像感染、受伤等生理上的挑战。根据Picard及其同事的一项研究,压力会使细胞消耗能量的速度增加60%。部分原因在于,线粒体也会产生皮质醇,这是一种压力荷尔蒙,它发出的信号是“需要能量来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压力不仅会实实在在地消耗能量,它对身体-大脑的能量计算还有更广泛的影响。马萨诸塞州东北大学的神经科学家Lisa Feldman Barrett创造了“身体预算”(body budgeting)一词,来描述大脑为了生存而管理我们能量供应的角色。她用“预测性加工”(predictive processing)来解释身体预算——即大脑通过对外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生成一个“最佳猜测”,并根据传入的感觉信息进行必要调整。当预测与实际证据不符时,由此产生的“误差”信号就会被体验为一种感觉,可能是愉悦的,也可能是糟糕的;可能是精力充沛的,也可能是需要打个盹的。“我们认为这些感觉就像是你身体代谢状态的概括性总结,”她说。

值得注意的是,大脑对我们代谢状态的评估,可以解释为什么即使睡得很好,一想到接下来漫长的一天会议,依然会感到筋疲力尽。同样,它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能瞬间让人精神大振。身体的能量状态本身并未改变,是大脑对“可动用资源”的预测改变了整个局面。

牛津大学Arran Davis领导的研究展示了这些预测如何对我们实际可支配的能量产生可测量的影响。当人们被要求运动至力竭时,那些有支持性朋友陪伴的人能够坚持更长时间,并在放弃前燃烧更多卡路里。Davis解释说,这表明当我们确信有援助在手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挖掘自身的能量储备。“社会支持传递了一个信号,即我们拥有运动中恢复所需的资源,因此我们可以更大胆地使用身体资源,”Davis说。

由于影响身体-大脑能量评估的因素众多——有些是生理性的,有些是心理性的,还有许多是在无意识层面运作的——要客观地测量它极具挑战性。但目前已有一些候选的“生物标志物”,它们既能反映生理过程,也能关联到主观的活力或疲劳感。

其中之一是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这是一种细胞在承受压力时释放的代谢信号分子。无论是感染、受伤还是社会心理压力,都会引发它的释放。据剑桥大学的Stephen O’Rahilly所说,GDF15似乎扮演着一种通用的“求救信号”角色,告知大脑需要节约能量。

另一条证据线表明,GDF15或许还能解释为什么年龄增长似乎总是让我们感觉更累。GDF15是衰老的一个可靠标志物,血液中的水平每过十年就会上升高达25%。Picard怀疑,这也与能量预算有关。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他提出许多衰老症状,包括疲劳,都是由于细胞累积损伤,难以负担修复所需的能量成本。

随着“碎片”越积越多,细胞向大脑发送求救信号,大脑则通过尽可能地节约能量来回应。“GDF15仿佛在说:‘身体正处于高代谢状态,削减开支!让肌肉萎缩一点,热情降低一些,让头发变白吧,’”Picard解释道。“所有这些都是节省能量的方式。”

与此同时,其他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不同的生物标志物。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召集了一组健康与老龄化专家,旨在基于“活力容量”(vitality capacity)——即身体从食物中提取足够能量以维持良好运作状态的能力——而非仅仅是“没有疾病”,来共同制定一个新的健康定义。该团队由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老年病学家Ivan Bautmans共同领导,他们探讨了多种衡量健康活力水平的潜在指标,从肌肉力量、血液中的炎症标志物,到简单地请人们评价自身感觉如何。其中一个颇具前景的选择,是一个基于手持设备的简单测试,用于检测肌肉疲劳的速度,这个设备源于Bautmans 20年前的博士研究。

这款名为Eforto的设备,通过计算一个人在尽可能紧握设备时,损失其最大握力50%所需的时间,再结合一份关于个人当前精力水平的问卷,给出一个综合评分。Bautmans表示,最终的分数能反映个体的身心能量水平。“这是一个替代性指标,告诉你生理机能是否失衡或出现问题,”他说。在一项涉及近1000名中年人的研究中,综合得分最低的人群,其血液中低度炎症标志物的水平比得分较高的人群更可能偏高。Bautmans指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慢性炎症是已知的衰老驱动因素。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能获得足够的预警并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是否有可能延缓衰老过程本身?

Picard及其同事的一项研究带来了希望,表明这或许是可能的。他曾听说过一些轶事,说白发有时会从发根处重新长出带颜色的头发。出于好奇,他招募了14名有过此经历的志愿者进行研究。这项研究发现,这些人生活中压力较大的时期,恰好与头发变白的时期相对应。而一旦压力减轻,头发的颜色又会回来。

Picard将此理解为身体-大脑系统暂时将通常用于生成头发色素的能量,转移到了更重要的事情上。“然后,当你压力减轻时,或许就释放了一部分能量预算,可以重新用来制造颜色了,”他说。

当然,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头发变白是可选的——对于那些足够幸运能活到那个岁数的人来说,衰老的挑战可能在某个时刻让白发变得不可避免。但这确实表明,衰老的速度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具可塑性。

将疲劳视为身体-大脑对话的结果,也为理解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即肌痛性脑脊髓炎(ME),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这种疾病的症状 notoriously 难以解释。更深入地理解所涉及的通路,可能有助于医生聚焦于潜在的问题区域。例如,近期的研究已将CFS与血液流动减少(导致线粒体缺乏燃料)、慢性炎症(消耗身体储备)以及脑干(一个参与能量预算的内感受处理中枢)的处理瓶颈联系起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更新后的活力观同样揭示了对抗疲劳的方法。一种可能是进行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Elissa Epel所称的“深度休息”。Epel研究冥想、祈祷等沉思实践的心理益处,她认为这些实践之所以能提升幸福感,原因之一在于它们能让身心平静下来,减少了大脑感知到的“需要蜷缩起来节省能量”的需求。

饮食和运动在我们的能量预算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如在线粒体相关研究中展示的那样,含糖零食已被证明会使情绪和能量水平直线下降,而短时间的活动,或称“运动零食”,则能起到相反的效果。规律的运动则能迫使身体通过清除效率低下的线粒体,并用功能更佳的新线粒体取而代之,从而提高能量生产。

最后,值得铭记的是,你身边的人确实会对你的能量水平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因此,无论你有多忙碌,即使偶尔在饮食和运动上有所松懈,知道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天生就设定为:在合适的伙伴陪伴下,通常总有足够的能量可以分享和支撑,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本文译自  New Scientist,由 BALI 编辑发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网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nadian4.com/448.html

标签: 告别疲惫
分享给朋友:

“告别疲惫:揭开身体能量的秘密” 的相关文章

赵雅芝红毯“白蛇”变“青蛇”,再现经典风采!

赵雅芝红毯“白蛇”变“青蛇”,再现经典风采!

近日,在海南岛电影节的红毯上,“不老女神”赵雅芝以一袭清新线裙优雅亮相,瞬间引发网友热议,“赵雅芝红毯白蛇变青蛇,再现经典韵味”迅速登上热搜。 赵雅芝因在《新白娘子传奇》中饰演白素贞而深入人心,成为无数观众心中的经典形象。此次红毯上,她选择了一袭与“青蛇”相呼应的绿色...

男子骑电动车被狗追赶,不幸撞树身亡,狗主人要担责吗?

男子骑电动车被狗追赶,不幸撞树身亡,狗主人要担责吗?

上海松江,男子骑电动车出行时因被没有拴绳的狗追,导致撞上路边的树,当场死亡。可家属告上法庭时,法院却只判定狗主人只承担20%的责任。这是为什么呢? 2023年8月6日17时许,男子许某与徐某各自携带一条宠物狗,骑电动车出门。 当时两个人都各自把自己养的宠物狗放在踏板处,...

刘大锤曝赵露思事件真相,《恋人》阴阳剧本,剧组已经解散

刘大锤曝赵露思事件真相,《恋人》阴阳剧本,剧组已经解散

12月27日,有网友偶遇赵露思坐轮椅现身医院,身体状况引发了广泛网友的关注。 从赵露思就诊画面可以看出,露思这次病得真的有点严重,去医院时已经无法行走,下车时被众人搀扶,一下车就坐到轮椅上,1米6的身高才76斤,整个人...

深圳一公交上卖自助快餐

深圳一公交上卖自助快餐

深圳,这座南国之城,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和不懈的创新精神,始终走在中国城市的前列。近日,深圳公交系统的一项新举措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公交开始卖早餐,且支持提前一天预订,上车即取。这一创新举措不仅直击了上班族吃早餐的难题,更是展现出了深圳这座城市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是老师也是救命恩人,临时行动救下一家三口,班主任的敏锐度绝了

是老师也是救命恩人,临时行动救下一家三口,班主任的敏锐度绝了

老师的敏锐度救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在现今社会,老师和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亲近感好像没有过去那样,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逐渐拉大。然而,在江苏苏州的一所学校里,却出现了一位班主任老师的临时行动,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更救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问界M9新车被撞,肇事车是快递无人车,责任认定后网友吵翻了

问界M9新车被撞,肇事车是快递无人车,责任认定后网友吵翻了

来自杭州的车主沈先生刚提了新车,上牌没多久车就被撞了个大坑,当他想找肇事司机追责时,却发现肇事车没有人驾驶,怎么回事?刚提60万新车就被撞肇事车却没有司机12月26日,浙江杭州,杭州问界M9车主沈先生,在驾车出车位时,被后方驶来的一辆无人快递车撞上,交警判定沈先生主责,无人快递车次责,沈先生对此不认...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