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这些内容别乱发!网警划重点:小心泄露隐私+触犯法律
一、隐私泄露高危区:这些日常分享正在 “出卖” 你
(一)出行票据:二维码里藏着个人信息 “钥匙”
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我们的每一次出行,都伴随着各类票据,像火车票、登机牌、长途客车票等。这些票据看似普通,不过是我们行程的一个凭证,可其中却隐藏着巨大的隐私风险。你是否留意过,票据上的二维码或条形码,就如同一个装满个人信息的 “神秘盒子”,姓名、身份证号、行程轨迹等关键信息都被收纳其中 。
一些不法分子,正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试图破解这些二维码,一旦成功,他们就能获取到你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被用于伪造证件,让他们能够堂而皇之地冒用你的身份;也可能被用于精准诈骗,骗子根据这些信息,对你的情况了如指掌,从而实施更具迷惑性的诈骗手段。曾经就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一位粗心的车主在朋友圈分享了未打码的车票信息,没想到被骗子盯上。骗子通过车票上的信息,冒充车主的熟人,给车主的家人打电话,编造各种紧急情况,要求转账。由于骗子对车主的行程和身份信息十分清楚,车主家人信以为真,最终导致财产损失。所以,当我们想要在朋友圈分享出行的喜悦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对票据上的个人信息进行模糊处理,千万别让一张小小的票据,成为泄露隐私的源头。
(二)位置相关信息:暴露生活轨迹的 “隐形地图”
位置相关的信息,也是朋友圈分享中需要格外注意的。家庭住址、车牌号码、小区门牌号,这些看似平常的内容,一旦出现在朋友圈,就如同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一张 “隐形地图”,让他们能轻松掌握你的居住环境和活动规律。比如说,有些人喜欢在朋友圈实时定位打卡,分享自己的详细路线规划,今天去了哪里,明天要去哪里,这些动态都被他人尽收眼底。
曾有新闻报道,有人频繁在朋友圈发布 “刚到家” 的定位,还配上家门口的照片,结果被不法分子跟踪。这些不法分子根据这些信息,摸清了他的作息规律,趁他不在家时实施入室盗窃。还有些人喜欢晒车牌,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他们不知道,车牌背后关联着车辆信息,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冒用,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为了我们的安全,建议大家关闭朋友圈默认定位功能,在分享场景时,尽量避免包含具体门牌号、楼栋号等细节,别让位置信息成为不法分子盯上你的 “线索”。
(三)家人照片:别让亲人成为 “被瞄准的目标”
想象一下,人贩子可能会通过孩子照片中的校服 logo,轻松锁定孩子所在的学校;利用家长分享的接送场景照片,掌握孩子的作息规律,从而实施拐卖行为,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而对于老人,暴露他们独自在家的画面,可能会被不法分子视为入室抢劫的 “信号”。之前就有这样的案例,一位老人的照片被不法分子看到,他们发现老人经常独自在家,于是趁老人不备,入室抢劫,给老人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所以,当我们想要分享家人的照片时,不妨对关键信息打码,或者设置 “家人可见” 分组,避免陌生人获取亲人的面容、姓名、学校等敏感信息,保护家人的安全。
二、法律红线勿触碰:这些行为轻则被罚重则入刑
(一)侵犯他人权益:朋友圈不是 “泄愤树洞”
在朋友圈这个看似自由的社交空间里,我们常常会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一定要明白,朋友圈不是 “泄愤树洞”,不能肆意侵犯他人权益。生活中,因为一时冲动,在朋友圈辱骂他人、泄露他人隐私,比如病历、聊天记录这种私密信息,或者未经允许就发布他人照片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些行为,看似只是简单的情绪发泄,实则已构成对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的严重侵犯。
在云南玉溪,就发生过这样一起令人警醒的案件。张某和赵某因琐事发生激烈争吵,张某为了泄愤,竟然将数条包含赵某个人隐私的信息和照片发布在朋友圈。张某的微信好友多达 4000 余人,这些隐私信息瞬间传播开来,导致赵某被众多好友通过拨打电话、申请好友、上门询问等方式骚扰,生活与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最终,张某被警方行政拘留 6 日,为自己的冲动行为付出了代价。还有重庆的皮某,在朋友圈配图辱骂他人,这种行为也没有逃过法律的制裁,法院判决他赔偿对方精神损害 1000 元。这一个个真实的案例都在告诉我们,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在发布涉及他人的内容前,一定要先征得当事人同意,坚决杜绝侮辱性、诽谤性言论,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非法营销:这些 “生意” 涉嫌刑事犯罪
如今,朋友圈成了很多人眼中的 “商机宝地”,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可你知道吗,这里面隐藏着不少法律陷阱。朋友圈售卖假药、高仿奢侈品、野生动物制品、非法套现服务等行为,都已触犯了《刑法》,后果极其严重。就拿销售假药来说,这可不是小事,最高可判处死刑。上海有个微商,为了谋取暴利,售卖假药,结果致人死亡,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一生都要在监狱中度过。还有非法经营烟草、外汇等专营商品,一旦情节严重,可处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4 年,苏州破获了一起令人震惊的野生动物交易案,涉案金额超千万元。在这起案件中,多名卖家在朋友圈进行野生动物交易,他们以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逃过法律的制裁,却没想到最终都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些案例警示我们,切勿轻信 “朋友圈商机”,对于任何未经许可的经营活动,都要坚决远离,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诱惑,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谣言与虚假信息:转发前先 “擦亮眼睛”
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谣言和虚假信息就像病毒一样,在网络中迅速扩散,而朋友圈往往是它们的 “重灾区”。编造或转发疫情、灾情、警情等虚假信息,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内容,不仅会造成社会恐慌,还将面临法律严惩。
湖北武汉有两名网民,仅仅因为传播 “人贩子迷晕小孩” 的谣言,就被治安处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污点。广东有个男子,在朋友圈发布恐怖主义视频,最终获刑 3 年,大好的青春时光都要在监狱中度过。根据《刑法》规定,编造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最高可判处 7 年有期徒刑。这些案例都在提醒我们,对于无法核实的消息,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确认,坚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在转发每一条信息前,都要先 “擦亮眼睛”,思考一下信息的真实性,不要让自己的手指,成为谣言传播的 “帮凶”,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三、三步做好朋友圈 “安全设置”,守护隐私边界
了解了朋友圈不能发的内容后,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实用的安全设置技巧,为自己的朋友圈筑牢安全防线。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三步做好朋友圈 “安全设置” 的方法,帮助你守护隐私边界。
(一)关闭敏感权限
在微信的设置中,有一些敏感权限如果不加以管理,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我们可以依次进入 “设置 - 隐私 - 添加我的方式”,在这里,你会看到多种添加好友的方式,如手机号搜索、群聊添加、二维码添加等。为了减少陌生人添加的风险,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关闭一些不必要的添加方式,比如 “手机号搜索”“群聊添加” 等功能。这样,他人就无法通过这些途径随意添加你为好友,从而降低了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可能性 。
在 “朋友圈权限” 中,有一个 “允许陌生人查看十条朋友圈” 的选项,这个选项默认是打开的,但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开启,即使不是你的微信好友,陌生人也可以查看你朋友圈里的 10 条动态。为了避免非好友获取个人动态,建议你将这个选项关闭。操作方法很简单,打开微信设置,点击 “朋友权限”,再点击 “朋友圈”,在朋友圈设置里面,将 “允许陌生人查看 10 条朋友圈” 的开关变成灰色,这样就成功关闭了该功能,有效保护了你的隐私。
(二)分组精准分享
随着微信好友数量的不断增加,我们的朋友圈里可能既有亲密的家人、朋友,也有不太熟悉的同事、普通联系人。为了避免个人隐私过度暴露给不相关的人,我们可以将朋友圈好友进行分组管理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 “通讯录” 选项,进入通讯录界面后,点击上方的 “标签” 功能。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所有已经创建的标签分组。点击右上角的 “新建” 按钮,开始创建新的分组。你可以根据不同的关系,如家人、朋友、同事等,创建相应的分组,并将好友添加到对应的分组中。完成好友选择后,输入标签名称,即分组名称,然后点击右上角的 “保存” 按钮,一个新的分组就创建完成了。
当你准备发布朋友圈时,点击屏幕右上角的 “相机” 图标,进入发文界面。在发文界面的下方,有一个 “谁可以看” 的选项。点击进入后,你可以选择 “部分可见”,然后勾选你想要展示的分组,这样你的朋友圈就只会被特定分组的好友看到。比如,当你想要发布家人照片、行程动态时,仅对亲密亲友可见,避免这些敏感信息被普通联系人或陌生人获取。
(三)养成 “检查习惯”
在朋友圈发布内容前,一定要养成仔细检查的习惯。对于票据、证件、车牌等敏感信息,务必进行打码处理,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在发送照片时,也要注意避免原图发送包含定位数据的照片。因为任何智能手机拍摄的照片,都含有 Exif 参数,可以调用 GPS 全球定位系统数据,在照片中记录下位置、时间等信息。无论你用微信、短信、邮件或是其他传输工具发送原图,都会将附带信息一并发送。如果不想让他人获取这些信息,你可以通过关闭手机相机定位权限,或者在后期对照片进行裁剪处理后再发送 。
在发布朋友圈前,还可以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这条内容是否涉及他人隐私?”“是否可能被恶意利用?” 只有经过深思熟虑,确保内容安全无误后,再点击发布。
网警提醒:朋友圈是我们展示生活的社交窗口,但同时也是个人信息的 “安全防线”。一时的疏忽可能导致隐私泄露,甚至引发法律风险。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每一条动态开始,守护自己与家人的安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就转发到家族群,让更多人提高警惕,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朋友圈环境!